踏入初秋,又到了轉季的時候,皮膚總會受到衝擊。乾燥的天氣,加上長期在有冷氣的地方逗留,肌膚中的水分很容易就被抽走,很容易變得乾燥,出現過敏、脫皮等情況。除使用適當護膚品外,著重身體調理也是很重要的。
秋季保養以「潤」為主,肌膚主要由肺、脾兩臟所滋潤。肺屬金、主皮毛;脾屬土、主四肢肌肉。中醫五行學說有「培土生金」之說,所以防秋燥,脾臟是不可以忽視。平日可多食養津、滋陰的水果,例如雪梨、柿子、枇杷、草莓,有止咳清熱、健脾和胃、潤肺生津等功效。而燥熱、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及苦寒類飲食(例如:涼茶廿四味之類) 會傷脾敗胃,不利肌膚,因此少食為妙。秋季可多吃「百合腐竹糖水」、「海帶綠豆糖水」,百合可潤肺止咳,腐竹可清熱健脾,海帶可清熱消痰火,綠豆可清熱解毒。
生果、糖水、敷面膜、浸中藥浴都是秋季保養肌膚的最好幫手,但在浸浴前應先喝一杯暖開水,這有利於血液循環,加強新陳代謝,亦可避免在浸浴時出現脫水的情況。
中醫師建議可以煲返個滋陰潤燥湯,材料包括:西洋蔘四錢、麥冬四錢、宣木瓜三錢、知母三錢、瘦肉半斤、大響螺一隻、薑二片。將響螺洗淨切片,放入其餘藥材煲二小時即可享用。[:]